【文史大观园】 一代国学大师王国维为何投湖自尽?

他就是被誉为“中国前三百年学术的结束人,后八十年学术的开创者”。后人有“不观王国维之学问,不知大师之大,高山之高”的说法。

他就是20世纪中国第一大学者——王国维

留辫子穿长袍

在民国初期那个年代,最汹涌的群众运动莫过于剪辫子了。一些文人都剪了辫子、换上西服,争先恐后的表达自己的“与时俱进”,可是王国维还是依然扎着辫子、穿着长袍马褂,成为清华园一道独特的风景。https://917855aa787d42aafb6c0a16bb3b381b.safeframe.googlesyndication.com/safeframe/1-0-38/html/container.html

在剪辫子的风潮中,走在前面的应该是北大的学生,他们剪了很多人的辫子,数不胜数。王国维也经常出入北大,北大的学生们见了他,却慌忙把剪刀藏在了背后,毕恭毕敬地弯下腰来鞠了一躬,说声“先生请”。他从容地进出,辫子却安然无恙。

王国维心里明白:“300年前,中国人已经历过一次剃发易服,但文脉好歹还是传承下来。如今面临几千年来不曾有的大变局,若没有一两个护道者,恐怕连皮带囊都要被换了。到那时,中国还是尧舜禹汤的中国吗?中国人,还是炎黄子孙吗?”

头发与服饰,是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面对汹涌而来的西学潮流,王国维的坚守像是大海浪涛中的一叶扁舟,孤独无助而又坚定地前行着。

名字的由来  

光绪三年(1877年),王国维,诞生在浙江海宁王家,原是琅琊王氏东晋宰相王导后人的一支,是宋代抗金名将王禀的三十四代孙。可谓家世渊源深厚。

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早年读书却没有求得功名,就在茶漆之市学习经商,闲暇之余,又攻书画篆刻、诗文古辞,他博涉多才,颇有著述传世。

王国维的名字就是他父亲王乃誉给取的,开始的时候叫王国桢,后来改为王国维,字静安。这是出自《诗经·大雅·文王》,“国桢”“国维”之名均出自“王国克生,维周之桢”一句,意思是说周王朝能够长久不衰,是有赖于栋梁之材。

“静安”二字,则是出自“济济多士,文王以宁”这一句的“宁”字,是说:众多贤才济济一堂,周文王便可以静安了。

由此可见王乃誉对儿子寄予了多么宏大的愿望,希望儿子将来能成为维护国家安定的栋梁之才。

那么,王国维做到了吗?

(转自希望之声)原文网址為:https://youtu.be/41Ly1eNYd2k
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