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官多硬气?一家被杀剩一人也不写伪史

古代史官的职业操守 (示意图片: 明代画作局部)
古代史官的职业操守 (示意图片: 明代画作局部)

南宋抗元名将文天祥正气歌,大家都非常熟悉。他在歌中历数了成为自己表率的前朝十二位忠臣义士。他们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在国难当头之际,验证了自身高洁的灵魂。而文天祥首先举出的两个例子就是齐国和晋国的两位史官 “在齐太史简,在晋董狐笔”。

说到这史官,乃是一个王朝为了记录本朝的历史所立的官职。必须从品行端正的人中进行选拔,因为他们所做的工作非常重要,那就是记录正确的,真实的历史。这种职业,通常都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不论王朝更替与否,也都世代为官。他们非常注重职业操守,不论是面对强权,打击报复还是死亡威胁,从来都是坚守自己的底线,毫不让步。

齐国之良史

春秋时期,当时齐国的执政大臣是崔杼,在他的扶持下,齐庄公姜光才得以当上了齐国的国君。然而这位齐庄公却极好美色,而且十分过分的是他还忘恩负义,竟看上了崔杼家中的美妻棠姜,并成功的在崔杼眼皮子底下给他戴了一顶“绿帽子”。崔杼知道此事后大为光火。于是便设计杀掉了齐庄公,扶持齐庄公的弟弟公子杵臼当上了国君,他更是自封相国,权倾朝野。不过有一点令他十分头疼的就是,齐国太史令将怎样把这段不光彩的史实写进竹简呢?这让崔杼觉得很是不安,他不想自己身后背上一个乱臣贼子的骂名。

为了摆脱恶名传于后世的尴尬处境,崔杼便授意齐国的太史令—伯篡改历史,将齐庄公写成得痢疾而病逝的。面对崔杼的威胁,这位太史拿笔想了一会,如实的记录了这件事:“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崔杼见状大为光火,于是手起刀落杀死了这位英勇的太史伯。

崔杼手起刀落杀死了这位英勇的太史伯 (图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栏目提供)
崔杼手起刀落杀死了这位英勇的太史伯 (图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栏目提供)

在古代,太史这个职位都是子承父业,兄终弟及的,这位齐国的太史家世代都是为齐国修史的。他家一共有四位兄弟。即伯,仲,叔,季。因此,在大哥死后,崔杼找来了他的二弟太史仲,同样威胁他改写历史,但是结果还是一样,这位二弟依旧写的是“崔杼弑其君—光”,于是这位太史仲也被崔杼杀死了;同样,三弟太史叔,面对崔杼的威逼利诱,记录得还是还是那句“崔杼弑其君—光”,结果也是当场被杀身亡。

于是轮到四弟太史季,没等崔杼发话,太史四弟便抢先写到:“崔杼弑其君—光”。崔杼见状,急了,忙问道:“你们一家都不怕死吗?就剩你一个了,再死家族里可就后继无人了。太史季答道:“即使别人没有见过你杀死国君,但是在民间也会相互传播;即使我不记载,照样也还是会有人记载的,这是事实,是你想隐瞒也隐瞒不了的。更何况我们家这个职业就是为了记载真实的齐国历史。纵使我很害怕,但是如果为了苟活而篡改历史的话,那还不如立即要我去死。 ”

崔杼听罢一声叹息,事已至此,他也无话可说了,他终于意识到太史这一家人是不惧生死的,他认输了。他默默地挥手示意太史季退下,自己却呆呆地坐着发愣。那位坚持原则的年轻太史在离开宰相官邸回家的路上,碰上了齐国的另一位史官南宫氏,急急忙忙的向相府方向赶路。当南宫先生看到年轻的太史季时,惊讶地问:你怎么没死啊?之后便说: 拿来,我要看看你史稿上写的是什么?当他看到太史明确记载着崔杼弑君的文字后,才如释重负般的松了一口气。原来这齐国除了太史令以外,还有另一个史官称为南史氏。这位南宫先生听说太史季也被崔杼招去写史,估计他也会与他的三个哥哥一样被崔杼杀死。因此,南宫先生匆匆赶来,准备接替太史兄弟完成使命,将崔杼弑杀国君的史实记入史册。他手上拿着几篇竹简,上面预先写好的字与太史季写的是一模一样:夏五月乙亥,崔杼弑其君光。南宫先生见太史季已据实记载后,才安心返回。

史官这个职业就是为了记载真实的齐国历史(图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栏目提供)
史官这个职业就是为了记载真实的齐国历史(图片:新唐人文化古今栏目提供)

晋国太史令董狐

相传春秋时期,晋灵公即位后,昏庸无道,残暴荒淫。晋国的相国赵盾,一心想要灵公恢复晋文公时期的霸业,多次劝阻灵公为晋国着想。可是晋灵公不但不听,还怀恨在心,秘密派潜刺客前去暗杀赵盾。但是这位刺客认为赵盾是位忠臣,不愿干违背良心的事情, 可是不杀赵盾国君又岂能饶了他;所以他只好选择了自杀。事后晋灵公仍然不醒悟,又派人邀请赵盾进宫饮宴,暗地里却派兵士埋伏在四周,让他们见机行事,杀死赵盾。不巧这个事被赵盾的卫士知晓,他们保护赵盾安全地脱离了险境。于是赵盾和他的儿子赵朔为避免再次被害,被迫逃往国外。还没出国境,就在逃跑的途中正巧遇见晋灵公的姐夫赵穿。赵穿听后非常生气,前去找晋灵公评理,然而晋灵公不但不听,反而对赵穿恶语相向。万般无奈之下,赵穿只好命令卫士一拥而上杀死了晋灵公,赵盾听说后,立即返回晋国,把晋灵公的叔叔黑臀拥立为国君,这就是晋成公。

事后赵盾想知道史官是如何评价这件事的,于是就把晋国太史令董狐找来,询问他有关情况。董狐把大事记录拿给赵盾,让他亲自去看。赵盾看到上面写着“秋七月,赵盾弑其君”,并且得知这件事在朝廷上已经做了公布。赵盾质问董狐道:“谁都知道,先君并不是我杀死的,你们这些史官司怎么让我承担罪名呢?”董狐回答道:“你身居相位,曾经逃亡而没有走出国境,回来后又不惩办凶手。这不是你的责任,又是谁的责任呢?”赵盾听后无言以对,只好任由他记入史册。董狐尊重史实,敢于秉笔直书,也是一位不畏权贵的正直史家。孔子赞誉道: “书法不隐, 古之良史”。

皇帝起居注

古代除了太史令以外, 还有一种史官叫做起居郎,其职责是撰写皇帝起居注,这是古代专门记载帝王言行的册籍。正式出现在汉代。其内容包括皇帝的衣食起居,御门听政,朝会,宴会,祭祀典礼,寻猎等等, 皆由起居郎记录下来。因为起居注原本是记录帝王之实录,为的是使将来引以为戒。所以实为内廷之核心机密,阅看范围极其有限,即使是皇帝本人也不得索阅的,因此客观上有一定约束帝王言行的作用。因此严格要求起居郎必须书法不隐, 不掩恶,不虚美。倘有擅写者,必革职严办!

《大唐新语.卷三》记载,唐贞观年间,大政治家, 书法家褚遂良担任起居郎,又称起居舍人。一日,太宗问遂良:你执掌记录起居注,都记录了我什么事?我这个当君主的能大概看一下吗?褚遂良当即严词拒绝。他对太宗说:今天的起居注,与古时的左、右史一样,记录君王的一言一行,并且善举恶行统统记录,作为前车之鉴,以约束君主不说非法的话,不做非法的事。至于皇帝要亲自看起居注,这是没有先例的。

唐太宗李世民(图片:[唐]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唐太宗李世民(图片:[唐] 国立故宫博物院藏)

太宗又问:如果我有不好的举止,爱卿也一定会记录吗?褚遂良回答得很硬气,他说:“遵守道理不如遵守为官的职责,臣的职责就是记录君主的言行,无论君主有任何举动,臣都是要记录的。”好在唐太宗英明之君,对褚遂良的坚持没有计较。而且,后来唐太宗在临终前,还将他委任为托孤辅政大臣之一。正是因为唐太宗李世民能够约束自己的行为,任用正直敢言的官员,才有了“贞观之治”,大唐盛世,并为后人留下了治世之典范。

后来,唐文宗李昂也对自己的《起居注》充满好奇,意欲一睹,而时任起居舍人魏謩直言拒绝。李昂说:“以前我可是看过啊!”魏謩答:“那是之前史官失职。假如皇上亲看《起居注》,史官履职时便有所避讳,所记所载怎么能让后人信服呢!”皇帝只好作罢。

古人云:“读史可以明智”。在古代不仅仅是史官,整个社会的主流人群都是比较善良的。那么衡量人是否善良的最基本的就是看人是否诚实。也就是是否“真”。所以古人很少说假话,都是说真话,做真事,甚至是连商人经商都是童叟无欺。做人为真也深植于古人骨子里。其实不做假不仅仅是史官的操守,而是当时普世的社会价值,而这种价值亦是为人之基本素质。在古代为真宁愿舍弃生命的例子数不胜数。象文章中所谈及的几个史官,在当时是很普通的,谁都不会觉得惊讶。

只是今天的人道德败坏,为了利益不仅仅是说假话,甚至是杀人害命无恶不做。所以也根本无法理解古人的境界。这就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参考文献:

[1]  垂诸文而后世法 秉笔直书话“史官”(大纪元)

[2] 古代史官是如何坚守自己的职业操守 他一家被杀的还剩一人都坚守原则

新唐人文化古今制作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