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洞宾传奇:现身尘寰 济世助人

(呂洞賓) (網路圖片)

(呂洞宾) (网络图片)

吕洞宾,唐京兆府(今陕西省长安县)人,中国道家真人。明代《吕祖志》记载,吕真人本名吕嵓,字洞宾,唐朝河中府永乐县人。他出生于官宦之家,祖辈父辈都是当朝高官。
吕洞宾曾到庐山游览,遇到火龙真人,炼就天遁剑法,此后自号纯阳子。有一天,他逛游长安酒肆,遇到一位容貌清奇的道士,自称钟离权。
钟离权想看看吕洞宾写的诗。吕洞宾手一挥,写下一首,曰:
生在儒家遇太平,悬缨重滞布衣轻。
谁能世上争名利,臣事玉皇归上清。
后来,在钟离权的点化下,吕洞宾得道成仙,成为鼎鼎有名的八仙之一。民间百姓则称他为“吕祖”。
自五代以后,吕洞宾的故事在民间流传越来越广。无论正史、野史,还是帝王起居注或名士文集,均收录著吕洞宾的故事。这些故事,记载着吕洞宾济世助人,挥剑除恶,点化人心的传说。有人统计,仅南宋文集《夷坚志》就收录了近三十则有关吕洞宾的故事。
在《帝王起居注奇闻:吕洞宾或现身 点化孝子》一文中,我们讲到宋高宗帝王起居注,记载吕纯阳现身点化孝子一事。现在我们再看看几则有关他现身的故事,一览时人对纯阳子行神迹的记述。

《吕洞宾  汉钟离二仙欢会》。(公有领域)

吕祖留诗 东坡附和

宋代《侯鲭录》说,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有一名道人自称“回山人”,到沈东老那儿饮酒。回山人用石榴皮在沈家墙壁上写下一首诗,曰:
西邻已富优不足,东老虽贫乐有余。
白酒酿来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
道人和东老开怀畅饮,喝得很是尽兴。待道人离别时,东老送他出门,但见这名道人走到石桥上,只走了几十步,就消失了踪影。
人们觉得很是奇异。于是有人猜测,说,“这位道人想必是吕先生。”吕洞宾道号纯阳子,还有一个绰号“回道人”。于是这件事就传开了。
七年以后,大学士苏东坡路过晋陵城,当时沈东老已经去世三年。东坡见到了沈老的儿子,沈子对东坡说起这件事。苏东坡读罢回道人的诗,还特别写了一首和诗,以回应道人的诗文。只是有些遗憾,《侯鲭录》没有记下东坡的和诗。
吕洞宾善于变化,会化成不同的形象,或乞丐道人,或老兵,或卖墨的商人,行走于世间,济助于人。

吕洞宾化身老兵 肉眼不识仙

宋代《夷坚志》有这么一则吕洞宾的传说。
湖北峡州(今宜昌)远安县有一户民家特别笃信佛道。有一次,这户民家举行了一个吕公纯阳斋会,邀请了很多道士来参加。众人吃过斋饭后,这时忽然从外面走进来一个老兵。他身穿一身破旧的青袍,脚穿一双破麻鞋,肩膀两头担着两个竹笼。
老兵把东西放在地上,蹲坐在地上,向民家要饭食。民家就把剩下的饭菜给了他。一会儿,他又要酒喝,有人给他倒了一小杯,老兵端起来一饮而尽。又接连要了三杯酒。
这家主人惊讶地说:“你还能再喝吗?”老兵说:“我还能喝,但想到会使您家破费太多,不敢再多要了。”这户民家也是好客,就又为老兵倒酒。老兵喝酒很神速,到手即空,一点也不剩。
一会儿,老兵问:“今天举行的什么斋会?”民家如实相告。老兵说:“如果吕真人亲自来了,想必你们也认不出。”主人指著墙上的吕洞宾画像给他看。那意思是,像画上的吕仙翁如果来了,我们一定认识。
老兵看着画像,微笑着说:“我倒是认识他。只是他的形貌和画上的完全不一样。给我五尺绢布,我给你们画一幅。”主人一听很高兴,立即给他绢布作画。
神奇的是,老兵接过绢布,不用颜料,只是把绢布放在手中,慢慢地揉搓,一会儿张口呕吐,拿起绢布就去擦污物。主人心生厌恶,猜想可能老兵醉了吧,但也无可奈何。旁观的人也大声唾骂老兵,不该如此失礼。
过了很久,老兵将绢布放入一个空瓶中,笑着向主人作揖,然后就离开了。一个小童子好奇地从瓶子里取出绢帛,张开一看,是一幅仙翁画像,但是穿着装扮和老兵没有太大的差别。
这户人家恍然大悟,原来吕真人亲临,悔恨肉眼凡胎,不识仙人。于是,将绢画装裱一番,挂在净室供奉。
( 转自大紀元)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 https://celestialligh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