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ategory Archives 历史故事
  • 文化频道 » 历史故事
  • 【文史】智勇有大略 朱棣称帝天命所归(下)

    明成祖朱棣。(羊妹/大纪元)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长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建文帝是懿文太子的第二个儿子,颖慧好学,性至孝,生性仁厚。不过,《明史纪事本末》认为建文帝“仁柔少断”,这大概也是受其父亲的影响,书生气十足,温文尔雅,仁爱但缺乏自信和治国理政的经验和能力,而且论才能和胸襟,朱允炆也无法与朱棣相比。
    一次,大家在宫里饮酒。朱元璋出了个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没有打仗经验,所见不过平凡琐事,对的是“雨打羊毛一片毡”,软绵绵的,没什么味道。而朱棣见过世面,巧对“日照龙鳞万点金”,气魄宏大,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是以明太祖时期有意更换储君,即让燕王朱棣当太子,但有大臣提醒他,如果更换,比朱棣更年长的秦王朱樉和晋王朱㭎怎么办?于是朱元璋打消了这个念头。
    由于明太祖遗诏中不让诸王回来奔丧,建文帝顺利即位,燕王回来奔丧中途也被阻止。更为过分的是,朱元璋死后7天就被下葬。按照通常的礼制,皇帝死后,尸体停殡宫中至少要近一个月,这时被称为“大行皇帝”,停殡期间举行丧礼仪式。嗣皇帝、皇室成员、百官军民服丧27日,停止娱乐、婚嫁活动。不知为何建文帝却没有遵照这样的礼制。如此有悖人伦之举,让燕王很不高兴。
    与此同时,因为担心在外拥兵的各位叔叔危及自己的皇位,建文帝和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商计削藩。有大臣建议不要仓促削藩,而应采取推恩令,逐渐削弱诸王势力。后一种方式明显更有利于权力的稳固,建文帝虽表示赞同,但最终还是采纳黄子澄的建议,即先削弱几个力量较弱的亲王,然后再向力量最大的燕王朱棣开刀。
    不久,建文帝下令执周王和妃嫔到京都,贬为庶人,迁到云南。此后,岷王、齐王、代王也相继被贬为庶人并被拘禁,湘王还被逼自焚。此外,建文帝还下令亲王不得节制文武将吏,并下诏更改官制。
    一年之内五个举足轻重的藩王被废,建文帝下一个目标明确指向实力最强的燕王。燕王意识到自己处在危殆中。
    据《明史•五行志》记载,建文帝削藩期间,曾有一疯道士在街头唱道:“莫逐燕,逐燕日高飞,高飞上帝畿!”事后人们终于知道是指不要逼迫燕王,否则燕王必将高飞,最后作皇帝。
    燕王被逼起兵
    1399年二月,燕王来到南京见建文帝。三月,回到北平后即称病不出。其后,建文帝调兵遣将三万兵马安置在北平附近,监视燕王,防止燕王兵变。四月,是明太祖驾崩一周年的祭礼,燕王派自己的三个儿子进京。当时有手下建议三个人不应该一同前往,燕王说这样做,朝廷就不会怀疑自己了。
    燕王的三个儿子进京后,建文帝的大臣们也在是否扣留的问题上发生分歧,黄子澄认为在没有对燕王下手前,还是让他们回去的好。当他们平安回到封地时,燕王也大松了一口气。
    不久,有燕王的护卫向建文帝报告,燕王的两个校官在做不可告人的事情,建文帝下令将二人带到都城杀死,并下诏责备燕王。燕王不得不继续装病,甚至装疯,“走呼市中,夺酒食,语多妄乱,或卧土壤,弥日不苏”。
    建文帝派人问候,看见燕王盛夏围坐在火炉旁说“非常冷”,在府邸中还需要拄着拐杖行走。建文帝稍稍相信燕王并无反心。
    本以为可以通过装病装疯逃过一劫的燕王却没料到,很快,建文帝就下令抓捕燕王,命令下给燕王的旧部、北平都指挥使张信。
    张信接到命令后,心中很忧烦。他的母亲看到他这个样子,便询问缘由,张信俱实以告。张母大惊,告诉他不可以做这件事,“吾故闻燕王当有天下。王者不死,非汝所能擒也。”张信犹豫不决。
    此时信使又来催促,张信不满意催逼太急,于是前往燕王府拜见燕王,告知详情。再三求见后,燕王才与其见面。
    得知实情后,燕王大惊,马上找来道衍等人商量对策。当时正下着暴风雨,房子上的檐瓦掉落,燕王认为不是好兆头,面显不悦之色。道衍却认为是吉兆,“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坠,天易黄屋耳”。原来明朝制度规定,王府的宫殿上只准用绿色的琉璃瓦,只有皇宫才可以用黄色的琉璃瓦。说要换黄瓦,言下之意就是要当皇帝了。这自然是吉兆,燕王这才面露喜色。
    随后,燕王逮捕并杀死前来抓捕自己的两名将领,并占领北平。其后给建文帝写了两封信,表达他对其逼迫诸王的不满,并以遵祖训,诛齐泰、黄子澄以“清君侧”,为国“靖难”之名,誓师起兵。同时去建文帝年号,仍称洪武三十二年。
    靖难之役
    从燕王起兵到最后取得胜利,历时四年,史称“靖难之役”。在这一过程中,道衍扮演了重要的军师角色,燕王每战或战后都要与其商议。燕王起兵时,手下有收降的蒙古骑兵、农民等,如何使军队具有战斗力,成为朱棣要面对的难题。他下令按照“五军制”进行整编,任命张玉等将领分别统率。由此,10万人的军队整合为一体,攻防自如,具有非常强的战斗力。
    不过,与朝廷军队相比,燕王在兵力上并不占优势,除了北京封地外并没有控制其它地盘,而建文帝则有几倍于燕王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支持等。但随着战争的推进,燕王卓越的军事领导才能、高素质的军队逐渐显示出来。除了最初归降燕王的北方诸将外,朱棣还得到宁王战斗力极强的骑兵,以致建文帝派出的由李景隆统率的军队节节败退,不少将领也投降了燕王。
    这里要说两件天助燕王的奇事。一件是民间传说,1399年七月,燕王率兵刚出北平,就在东坝(今北京朝阳区下辖乡)与建文帝派来的军队遭遇,双方展开厮杀。这里背依重山,面对平陆,诸山之水连河通海。交战中,朱棣骑着一匹青骢马,被敌军追逼到一条河沟边。眼看就要没命,情急之下他问坐骑:“你能跨过这沟,让我脱险吗?”说完一抖缰绳,这马驮着朱棣噌地一下连跨三道河沟,甩脱追兵,化险为夷。后来朱棣当皇帝后,还在此建了马神庙。
    一件是1399年十一月,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趁朱棣移师大宁(今山西临汾县内)时攻打北平,但被朱棣的长子朱高炽使用冰冻城墙的方法而无法破城。于是将兵营驻防在河西,前锋陈晖部驻守在河东。燕王从山西率兵赶回后,军队被河水阻挡,当天北平下起了雪,朱棣默默祷告说:“天若助予,则河冰合。”当天晚上,果然河水结冰,燕王率兵渡河击败陈晖军。
    1400年,双方在河北白沟河交战,李景隆战败,燕师乘胜围攻山东德州并很快占领德州,充实了粮草,其后攻打济南。李景隆再被燕王精锐部队击败,仓皇逃回京师。
    此后,燕师围济南城三个月,敦促城中军民投降。济南守将诈降,请求燕王退兵十里,单骑入城。燕王很高兴,答应其请求。退兵后,燕王率领几名随从过了护城河,直至城下。此时城门大开,燕王催马进入,铁门突然坠下,伤了燕王的马首。燕王大惊,换了一匹马回身便走。在济南守军拉起吊桥之际,燕王纵马从桥上跃过。这又是上天护佑朱棣的一个征兆。
    燕王发现被骗后,合兵再度攻打济南,不料守将在城头挂上明太祖的神牌。燕王不敢攻击,在与道衍商量后,遂下令返回北平。攻下的德州等城邑也一并失去。
    其后,建文帝招降燕王不成,又听从大臣方孝孺的建议,离间朱棣和其长子朱高炽,密信让后者归降,并许以燕王。朱高炽直接将密信送给军前的朱棣,破了建文帝的计策。
    当时,朱棣虽多胜,但损失颇重,起兵三年虽然攻下很多地方,但又不得不放弃,随即被朝廷军队所据,双方经常处于拉锯战中。
    值得注意的是,在征战中,朱棣严禁手下滥杀无辜,并屡次释放俘虏,从这可以看出其宽仁的性格。
    1399年八月,燕王军队与老将军耿炳文率领的建文军队在河北真定展开厮杀,朱棣大败对手,并占据雄县。由于受到顽强抵抗并遭到辱骂,朱棣的手下没有听从朱棣此前的告诫,一怒之下把8,000多名俘虏都杀死了。
    朱棣大为不满,训斥说:“你们这样做是在破坏我的形象,我们现在的行为是求生存,这会让我们死得更快;杀俘虏会让敌人绝望而不敢投降,死战到底,得不偿失;天理循环,杀降是有报应的。北宋的曹彬由于不杀降卒,子孙昌盛;杀降的人往往绝后或遭灾。今天虽然攻占了一城,但所得很少,失去的却很多。”诸将稽首谢罪。这说明朱棣非常有远见卓识,同时信神,信因果报应。
    1400年九月,南京承天门发生火灾,由于承天门含有“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代表帝王权力来源的合法性,因此被视为是上天对建文帝的警告。很多大臣上书建文帝“多言宜罢兵息民以答天谴”,但方孝孺却表示这是代表诛灭诸侯的征兆,并建议建文帝改换承天门的名字,建文帝听从了其建议。
    同年十月,朱棣攻破沧州,生擒3,000多降卒,在朱棣下令释放后,朱棣手下大将谭渊不满于俘虏被朝廷征召反复打己,趁朱棣不注意,把这些人全都杀死了。朱棣大怒,告诉他如此好杀、滥杀,离报应就不远了。结果不久,在其后的战斗中,谭渊的战马突然失惊,把他摔下马来,为敌军所杀。此是因果报应的又一实例。而朱棣随后与建文大军在山东东昌决战,朱棣兵败,后退居北平。
    1401年底,不满建文帝的朝廷大臣密报燕王,南京空虚,可以快速进军攻打。于是,朱棣改变战略,于1402年挥师南下。四月,连破何福、平安师,五月攻克泗州、扬州。建文帝危急,许多大臣为自身考虑,请求离开都城,都城空虚。方孝孺给建文帝出主意,暂时割地求和,再征召南方兵马,与燕王在长江决战。建文帝依计,遣庆成郡主至燕师,乞求割地求和,但燕王不许。燕王送别郡主时说:“为我谢天子,吾与上至亲相爱,无他意,幸不终为奸臣所惑。更为我语诸弟妹,吾几不免,赖宗庙神灵,得至此,相见有日矣。”郡主回来转告建文帝,建文帝无可奈何。
    六月,江防都督陈瑄以舟师降燕,燕师渡江,下镇江,直逼南京。谷王朱橞与李景隆开金川门投降,京师遂破。南京城陷时,宫中火起,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终。有说法是朱允炆死于大火,被以帝王之礼安葬,废其庙号,改称懿文皇太子;但也有种说法是他出了家。
    此后,朱棣承继帝位,是为明太宗,嘉靖时改谥号为明成祖,因为只有开国皇帝才可以有“祖”的庙号,嘉靖如此做,显然昭示成祖是明朝重新开天辟地的皇帝,此评价非常恰当。而即位后的朱棣,开始了他辉煌的帝王生涯。@*
    点阅【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 大陆免翻网址:https://x.co/v7777 或 https://x.co/v777


  • 【文史】智勇有大略 朱棣称帝天命所归(上)

    明成祖着衮龙袍画像(维基百科)

    在位短短二十二年间,朱棣不仅发展了经济,使国力达到鼎盛,天下得以大治,声名亦远播海外,仰慕中华文明者无计其数,六十多国与明朝存在朝贡关系;而且他做出好几件了不起的大事,其中任何一件都会让其青史留名:
    营造北京城,为后世留下紫禁城(故宫)、天坛、长陵等充满帝王气息和文化内涵的精美建筑和帝都;大建武当山宫观,打造一个美轮美奂的云中宫殿、神国空间,推动明朝上下的崇道之风。
    派郑和下西洋,第一次向西方世界全面展示中华文明的灿烂程度,传递明成祖“天下共用太平之福”的理念,展现中国人的大同思想和刚劲之气。

    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灿烂的中华文明,图为印尼发行的郑和宝船邮票。(维基共享资源)

    重开丝路古道,与西域诸国通好,再现丝绸之路的辉煌,促进与西亚乃至欧洲的往来,彰显明朝为华夏正统和东亚地区核心的国际地位。
    五征漠北,派兵南下征服安南,消除边境隐患的同时,扩大了疆域,其鼎盛时期的疆域“北穷沙漠,南极溟海,东西抵日出日没之处”,包括中国东北及现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不丹、克什米尔等,总面积达到1,300万平方公里,与清朝鼎盛时期不相上下。
    兴建南京大报恩寺,留下让世人惊叹的世界奇观,该寺有“中国之大古董,永乐之大窑器”之誉。
    下令编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拉开总结、整理传统文化典籍的序幕,为后世留下诸多珍贵的史料。
    疏通大运河,加强南北漕运和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联系……
    这样的成祖不仅影响整个明朝,其所缔造的一切支撑着明朝走过余下的二百多年,而且也辉映在中华历史上,有的影响直至今日。
    精通儒家经典和武艺
    1360年,朱棣出生于元末战乱时期的应天,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四处征战以及后来成为皇帝的朱元璋对皇子们的教育非常用心,为了让皇子们学习正宗的儒家经典,朱元璋选择老师十分慎重。《明史•太祖本纪》载:“明初,特重师傅。既命宋濂教太子,而诸王傅亦慎其选。”宋濂是当时的名士,可以想见,朱棣少时和青年时都受到了非常好的教育。
    朱元璋除了让诸皇子从书本和老师那里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外,还亲自让他们深入民间,了解民间疾苦。朱棣就曾住在今天安徽凤阳,因此多少了解一些民情。而为了让皇子们不养成骄惰之性,朱元璋还曾命内侍特制草鞋若干,分发给皇子们,并且规定只要出城走稍远一点的路,皇子们就只能乘马行其中三分之二的路程,另外三分之一必须穿草鞋步行走完。
    在这样严格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朱棣,不仅长得坚强有力,同时也精通儒家经典和武艺,《孙子兵法》记的头头是道,且了解民情,显然具备成为帝王的基本素质和能力。《明史》上说他“智勇有大略”,“智虑绝人,酷类先帝”,而朱元璋也非常器重他。
    朱元璋器重有深意
    1370年,朱元璋分封几个儿子为王。朱元璋规定,封在各地的亲王不得过问地方的民政,他们作为皇帝在地方军权的代表,是地方守军的监视人,掌握地方的军事指挥权。在分封诸王时,他特意将朱棣封为燕王,封地是抵御蒙古人入侵的重地北平(今北京),显然,镇守这样地方的人一定要能堪当大任。在朱元璋眼中,朱棣就是这样的人,虽然彼时朱棣只有10岁。
    此外,朱元璋听说开国第一功臣、大将徐达的长女“贞静,好读书”,1376年就让朱棣娶了她,后封为燕王妃,她就是后来贤德的仁孝徐皇后,亦是朱棣夺天下、治天下的贤内助。这样的有着更多政治意味在里边的联姻,在其他皇子身上是没有的,这足以说明朱棣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

    仁孝徐皇后着大衫半身像(维基百科)

    而彼时镇守北方的徐达也经常给朱棣讲解作战经验,传授兵法方略,如徐达曾告诉朱棣“为将者,一要会指挥作战,二要会在作战间隙修整军队。此所谓养精蓄锐,方能摧枯拉朽”。朱棣自是受益匪浅。这不能不说是朱元璋的有意安排。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定诸王宫城样式,称除了燕王可以使用元朝的旧宫殿外,其他诸王建造的宫殿不得引以为式。之所以要下这道命令,是因为元朝的旧宫规制如同天子。不难看出,此时的朱元璋对朱棣寄予的厚望。更能说明这一点的是,燕王的二哥、三哥分别就藩西安和太原,而且早朱棣两年,朱元璋将位置险要的元朝的都城封给朱棣,且让其使用旧宫殿样式,应是大有深意的。
    驻守北平雄姿英发
    据《明史》记载,成年后的朱棣“相貌奇伟,髭髯美丽”。1380年三月,雄姿英发的朱棣前往北平驻守,抵御来自蒙古人时不时的侵扰。因为北平担负着防御蒙古侵扰的重任,故朱元璋给予他的军队编制比其他亲王多,而且准许他除大事上奏外,军中的小事可以自行决断,这使朱棣的实力大增。
    之后朱棣多次受命参与北方军事活动,并展现出杰出的军事才能。他曾两次率师北征,这加强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力,也赢得朱元璋的赞许。
    比如1390年,朱元璋下令驻守北方的几个藩王领兵征讨蒙古,其他藩王没有做什么周密部署准备就出师迎战,结果都兵败而归。只有燕王朱棣与众不同,他按照养精蓄锐的兵法原则,将出师中遇到的困难一一告知将士,并叫将士们提前进行应急演练、准备。几日后,朱棣亲临校场检查,众将士已是技术熟练,战法灵活,朱棣当场给予奖赏。将领们请求立即出征,朱棣却不同意,说再等几天不迟。众将领不明白原因,朱棣解释说:“官兵连日操练已经疲劳,休息几日,养精蓄锐不可缺少,这就是磨刀不误砍柴工。”
    两天后,突然下了一场大雪,朱棣下令出兵,因为敌兵没料到会在这样的天气出战。兵精粮足、士气高昂的燕王兵随即出征,直抵蒙古大营,并将其包围,蒙古兵仓皇应战,死伤无数,蒙古大将被生擒,蒙古太尉乃儿不花投降,燕王凯旋而归。
    朱元璋听闻胜利后,赞道:“燕王清漠北,朕无北顾之忧矣。”此后,朱棣受命指挥北部镇守边疆的兵马,大败蒙古军队,巩固了边防。
    得名僧辅佐
    在诸王封国时,朱元璋广召天下名僧做他们的师父。洪武十五年(1383年),贤德的马皇后病逝,僧人道衍也应召来到南京。道衍,俗名姚广孝,出生于一个崇尚佛教、擅长医术的世家。14岁时出家,修行多年。道衍在南京时,对前来奔丧的燕王朱棣仔细观察,认为他仪容“英俊奇伟”,气度非凡,“智勇有大略”,一定是有作为的人。而此时的燕王也正在寻求贤达之人。
    道衍和朱棣一番深入交谈后,朱棣向朱元璋请求让道衍做自己的师父,朱元璋同意了。道衍跟随燕王来到北平府邸后,推荐擅长相面的袁珙给其相面。燕王派人将其召来,安排在酒肆中饮酒。随后,燕王将王服脱下,换上普通卫士的衣服,随后带着9名卫士来到酒肆。袁珙趋拜燕王说:“殿下为何如此自轻?”燕王假装不明白,说我们都是护卫的校官。袁珙没有回答。于是将其召入,详细询问,袁珙稽首道,殿下将来有一天是太平天子也。
    而唐朝著名预言《推背图》第二十八象、宋朝的《梅花诗》和明朝刘伯温的预言《烧饼歌》中也都曾预言朱棣称帝,这难道不正是天意的彰显?
    《推背图》第二十八象图中画的是建文帝焚毁皇宫。谶文是“草头火脚,宫阙灰飞。家中有鸟,郊外有尼。”“草头火脚”意思是燕王朱棣将有逼宫之举;“宫阙灰飞”指建文帝在朱棣进攻下,将皇宫焚毁;后两句的意思隐喻朱棣做了皇帝,而建文帝做了和尚。颂文是“羽满高飞日,争妍有李花。真龙游四海,方外是吾家。”前两句指朱棣成为皇帝后,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归附他。后两句是说建文帝做了和尚,以四海为家。
    《梅花诗》第四节中的第三句“飞来燕子寻常事”指雄踞北平的燕王朱棣夺取帝位的历史。燕王得天下,仔细想来也确为“寻常事”,在情理之中,与唐太宗李世民的“玄武门之变”颇有雷同。
    而《烧饼歌》中预言道:“虽然太子是嫡裔,文星高拱日防西。此城御驾尽亲征,一院河山永乐平。”意思是说建文帝即位后,虽有文官的拥戴,但最终朱棣当上了皇帝。永乐是朱棣夺取皇位后所取的年号,暗指永乐时期社会较为安定。
    那么,朱棣又是如何成为皇帝的呢?(待续)@*
    点阅【威德遐被的永乐大帝】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 大陆免翻网址:https://x.co/v7777 或 https://x.co/v777


  • 神奇的因果故事:二百两、二十两

    吕玉的这番神奇经历,真是君子之道和善恶有报的最好阐释啊!(Fotolia)

    明代时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东门外有一户人家,兄弟三人,老大吕玉,老二吕宝,老三吕珍。吕玉家的儿子叫喜儿,六岁那一年,喜儿跟邻居家孩子去逛庙会,结果一去不回,吕玉与妻子王氏一连找了数日都不见踪影。
    吕玉心情非常郁闷,告别妻子外出做生意,同时四处打探喜儿下落。几年后的一天,吕玉走到一个叫陈留的地方,在厕所里拾到一个青布搭包,打开看时,都是银子,大约有二百两左右。
    吕玉想:“失主找寻不到,一定非常着急,说不定家破人亡呢。古人见金不取,拾金不昧,美德可嘉。我得在此等他来寻,将原物还他!”
    吕玉等了一天,不见人来,只好再往前走。在宿州的一家客店里,和一个叫陈朝奉的人聊起生意。陈朝奉叹息说,自己在陈留境内丢了一个搭包,内有二百两银子。
    吕玉问起搭包的模样,结果与他捡到的分毫不差。吕玉二话没说,便把搭包以及银子原物奉还给陈朝奉。陈朝奉喜出望外,当下愿与吕玉均分,吕玉坚辞不肯。
    陈朝奉感激不尽,请吕玉到自己家中做客,并说他膝下有一女,想与吕玉结为儿女亲家。吕玉泪如雨下,便把儿子走失的事,一五一十讲了出来。陈朝奉长叹一声说︰“我家里有一个小男孩,是几年前从别人那里花三两银子买来的。如今已十三岁了,就送与恩兄服侍左右,也当我一点报答之意。”
    陈朝奉叫出小男孩,吕玉发现这个孩子左边眉角有一个疤痕。吕玉心里一惊,因为儿子四岁时,也曾经跌损左边眉角,落下疤痕,于是问这孩子︰“你原是哪里人,谁卖你到这里来?”
    小孩道:“不是十分清楚,只记得爹叫吕大,还有两个叔叔在家。小时被人骗出,卖在此间。”吕玉听罢,抱住小孩叫道:“我正是你的亲爹,没想到失散几年,竟然在此相遇!”
    父子相聚,陈朝奉一家也非常欢喜。吕玉起身拜谢陈朝奉:“小儿若非府上收留,今日怎能父子重逢?”陈朝奉道:“恩兄有还金之德,上天引导您到寒舍,才能父子团圆啊!”于是,两家订下婚约。陈朝奉还拿出二十两银子,赠予父子俩,作为他们路上的盘缠。
    第二天一早,吕玉父子作谢而别,来到江边忽听得人声鼎沸。原来一只船遇险,落水的人正呼号求救。岸上人招呼岸边众小船去打捞救援,船工却索要酬劳,正在争吵不休。
    吕玉想,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我手头正好有二十两银子,何不赏予船工,叫他们捞救。于是,他对众船工说:“快捞救,若救起一船人性命,我把二十两银子赏与你们。”船工们听后纷纷去救,一会儿,一船人全部被救起。
    吕玉将银子交与船工分散。获救的都来千恩万谢,只见内中一人看见吕玉大声叫道:“哥哥从哪里来的?”吕玉一看,不是别人,却是三弟吕珍,道:“是上天帮我救了兄弟一命啊!”把还金遇子之事,叙述了一遍。
    吕玉问道:“你又为何到此?”吕珍道:“自从哥哥出门后,一去数年,有人说哥哥在山西身亡,嫂嫂已是成服戴孝。二哥最近又逼嫂嫂嫁人,嫂嫂不从。哥哥赶快回家,以安慰嫂嫂之心,迟了怕会有变故。”吕玉听了非常惊慌,急忙叫船主开船连夜赶路。
    老二吕宝心地不善,听说江西有人丧偶,要讨一个娘子续弦,吕宝就将嫂嫂说与他,对方情愿出三十两银子。
    吕宝得了银子对客人说:“家嫂有些固执,好好请他出门,一定不肯,今夜黄昏时分,派人抬轿悄悄到我家来,只看戴孝髻的,便是家嫂。不须多说话,扶她上轿,连夜开船去了就是。”客人依计而行。
    吕宝恐怕嫂嫂不从,私下让其妻杨氏去劝说。杨氏告诉王氏:“我丈夫已将你许配给江西客人了,黄昏时分,客人就来娶亲,你须先收拾一下。”王氏哭起来:“我丈夫虽死,不曾亲见,且待三叔回来,定有个明确的资讯,如今逼得我好苦啊!”
    王氏坚意不从:“我现在还戴着孝髻,又怎能嫁人呢?”杨氏听了连忙去寻找头髻,也是天意,当下旧髻儿也寻不出一顶。于是将自己的头髻与王氏交换。
    黄昏过后,江西客人打着灯笼火把,抬着一顶花轿,飞奔到吕家而来,众人推开大门,只认戴孝髻的就抢。杨氏嚷道:“不是我啦!”来人只管抬她上轿,飞也似的抬去了。
    第二天早晨,吕宝回来。一进门看不见妻子,却见嫂子头上戴的是黑髻,心中怀疑,连忙询问。王氏将换髻的缘故叙述了一遍。吕宝捶胸顿足,只是叫苦连天,原指望卖了嫂子,谁知倒卖了妻子。
    吕宝正要出门,只见门外四、五个人一拥进来,不是别人,却是哥哥吕玉、弟弟吕珍、侄子喜儿,挑了行李货物进门。吕宝自觉没脸见人,从后门逃出,不知去向。
    吕玉道:“我若贪了二百两非义之财,怎能父子相见!若舍不得那二十两银子,又怎能兄弟相逢?若不遇兄弟,怎知家中资讯。今日一家骨肉团圆,都是天意使然啊!逆弟卖妻,也是自作自受,皇天报应,果然不爽。”
    从此更加用心行善,家道日隆。后来喜儿与陈员外之女成亲,子孙繁衍,五世昌盛,出了很多达官显贵。诗云:“本意还金兼得子,立心卖嫂反输妻。世间惟有天工巧,善恶分明不可欺。”
    吕玉的这番经历,真是君子之道和善恶有报的最好阐释啊!
    选自《警世通言》第五卷“吕大郎还金完骨肉”
    (转自大纪元)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 大陆免翻网址:https://x.co/v7777 或 https://x.co/v777


  • 画圣吴道子 一幅名作震动长安(图)

    (传)唐吴道子《八十七神仙卷》(局部)。(公有领域)

    唐代画家吴道子被尊为“百代画圣”,尤其擅长佛道人物画像。他曾于长安的景云寺绘《地狱变相》图,轰动京城。当时,长安民众都去观看,图中表现的地狱之阴森惨状令人毛骨悚然。众人害怕死后下地狱受苦,因而都虔心向善,街市的鱼肉都卖不出去了。
    这件事在《历代名画记》和《唐朝名画录》里均有记述。前者写:“都人咸观,皆俱罪修善,两市奢沽,鱼肉不售。”后者载:“又尝闻景云寺老僧传云,吴生画此寺地狱变相时,京都屠沽渔罟之辈,见之而惧罪改业者,往往有之,率皆修善。”
    苏东坡在《跋吴道子‘地狱变相’》文中说:“观地狱变相,不见其造业之因,而见其受罪之状,悲哉悲哉!”
    中国人自古就相信善恶有报。在唐代,佛教和道教都得到极大的发展,因果轮回说以及清净无为的思想对于帝王治国和百姓修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吴道子也是修佛之人,“常持金刚经,自识本身”。他以丹青妙笔描绘神佛气象,警示地狱之苦,教化人心,造福社会。

    百代画圣 

    吴道子独创“吴带当风”技法,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将其画作列为唯一的“神品上”,并写道“天授之性,年未弱冠,穷丹青之妙。”“凡画人物、佛像、神鬼、禽兽、山水、台殿、草木,皆冠绝于世,国朝第一。”
    开元年间,吴道子被玄宗召入宫内,为宫廷作画。据载,吴道子曾于长安、洛阳两地寺观中绘制壁画300余堵,人物形象奇特而生动,竟无有雷同。
    唐朝书法家张怀瓘认为,吴道子是南朝画家张僧繇转世,张僧繇擅长佛教画,朱景玄认同此说。
    吴道子笔下的人物,衣带起伏,如迎风飘扬,外柔内韧,“吴带当风”的独特风格被命名为“吴家样”,奉为典范,对当世及后世画风有深远影响。敦煌莫高窟壁画里的飞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即是此画技的生动体现。
    吴道子的大部分作品是壁画,所以几无真迹传世。至今,只有《送子天王图》等几幅摹本;敦煌莫高窟第103窟的维摩经变图被认为是其画风。徐悲鸿曾经获得一幅残卷,可能是壁画草图,经他和张大千鉴定,认为这是吴道子的真迹,暂据画中人物取名为《八十七神仙卷》。行家评鉴:此作气势磅礴,人物神情闲适,乃中国古代画的精品。

    (传)唐吴道子《释迦降生图》(又名《送子天王图》),日本国立大阪市立美术馆藏。(公有领域)

    天纵其能 

    先人评艺,常常提及“天”与“神”。古人信奉“天人合一”,认为“天”是创造和主宰万物的最高力量。帝王之功、文艺大家的成就,往往被视作“天授”、“天赋”、“神助”。
    朱景玄评吴道子,指其“天纵其能,独步当世”。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曰:“吴道玄者,天付劲毫,幼抱神奥”,“唯观吴道玄之迹,可谓六法俱全,万象必尽,神人假手,穷极造化也。所以气韵雄壮……”
    《唐朝名画录》里记载:“吴生画兴善寺中门内神圆光时,长安市肆老幼士庶竞至,观者如堵。其圆光立笔挥扫,势若风旋,人皆谓之神助。”
    有一次,吴道子随驾至东都洛阳,与将军裴旻和书法家张旭当场各施绝技:裴旻舞剑一曲,张旭挥毫于壁上,吴道子奋笔作画,“俄顷而就,有若神助”。
    吴道子曾在内殿上画了五条祥龙,“麟甲飞动,每欲大雨,即生烟雾”。若无神助,怎得“风云将逼人,鬼神若脱壁”之玄妙境界?

    画为何来

    人类的传统艺术,展现了丰富的内容和壮阔的境界,其中许多叹为观止的精妙,确实非人力可为。其实,每一种传统艺术的形式、每一项杰出的成就都源于神的赐予,皆对应其在世间的文明与道义的使命。
    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道:“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其又云,“以忠以孝,尽在于云台;有烈有勋,皆登于麟阁。见善足以戒恶,见恶足以思贤。”
    朱景玄在《唐朝名画录》说:“伏闻古人云:画者,圣也。盖以穷天地之不至,显日月之不照。挥纤毫之笔,则万类由心;展方寸之能,而千里在掌。”“故台阁标功臣之烈,宫殿彰贞节之名。妙将入神,灵则通圣,岂止开厨而或失,挂壁则飞去而已哉?”
    古籍所云,点出了绘画的神圣所在。“至于移神定质,轻墨落素,有像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标示美丑、彰显美德、令人明辨善恶,此乃画之正道也。#
    (转自大纪元)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 大陆免翻网址:https://x.co/v7777 或 https://x.co/v777


  • 一位骑牛打天下的皇帝

    清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册 汉光武帝二。(公有领域)

    当戴武冠穿战袍的刘秀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族人都吃惊:“刘秀向来做事谨慎,如今他都起兵了,看来这起义的事错不了。”于是众人纷纷投奔他。
    出生即有瑞相
    刘秀,是汉高祖第九世孙、济阳县令刘钦的第三个儿子。
    刘秀出生的时候,房屋里出现吉祥的红光,人们都说这是吉利之兆。正好当时济阳县长出了个一茎长有九穗的稻子,因此刘钦就给儿子起名叫“秀”,“秀”是植物抽穗开花,有特别优异的含义。
    小刘秀九岁便成孤儿,与长兄刘縯寄养在叔父刘良家里。后王莽篡汉,建立了新朝。刘縯心里不平,广交游侠俊杰,常怀恢复汉室江山的志向。而刘秀则喜欢下地耕田,刘縯就常取笑刘秀没有出息。
    20岁时,刘秀去长安求学,研习经学儒道。时新野名士蔡少公擅长图谶,曾在众人面前说:“以鄙人对图谶的参详,将来的天子将是刘秀。”当时人都以为指的是国师公刘秀呢。站在一旁的刘秀,半开玩笑地说:“怎么就知道不是指我啊?”
    那时王莽苛政,丧失了民心,百姓纷纷思念汉朝,各地不断起兵伐莽,王莽的败象尽显。
    骑牛行军打仗
    南阳宛城李通的家族势力很大,李通从父亲那里得知“刘氏当兴,李氏为辅”,就主动结交仁义厚道的刘秀,共商起义。刘秀认为哥哥交游甚广,兄弟合璧,也许可举大事。
    起初招募子弟兵时,族人都害怕,觉得前途未卜。当戴武冠穿战袍的刘秀出现在众人面前时,族人都吃惊:“刘秀向来做事谨慎,他如今都起兵了,看来这起义的事错不了。”于是众人纷纷投奔他。公元22年11月,刘秀兄弟宛城起兵,刘秀时年28岁。

    东汉光武帝刘秀
    清人绘东汉光武帝刘秀像。(公有领域)

    刘秀待人宽厚,做什么事都先照顾别人方便。当时军中马匹较少,刘秀就把马让给别人,自己骑牛行军打仗,直到打下新野,他才骑上了战马。后来,刘秀当了皇帝后,大家开玩笑称他为“牛背皇帝”,说他是骑牛打下了江山。
    起义军攻打下湖阳,因财物分配不均,有兵士愤恨不平,眼看要出现内讧。刘秀出面,好言劝说宗族里的刘氏士兵,让他们交出所有财物,分给大家。兵士们转而喜悦,对刘秀也佩服有加,众人遂齐心,协力讨伐王莽。
    隐忍负重
    王莽以数十倍于刘秀的兵力,将刘秀围困在昆阳。兵力悬殊,将领们欲仓皇逃离。只有刘秀从容自若,无惊慌之色。他审时度势,劝告众将领:只有合力抵御,才有希望退敌,如果望风而散,必会灭亡。众人安定了下来。
    刘秀又冒险带着十二个人趁夜出城,召集人马,召集了上千人赶回昆阳后,他一人冲在最前面,勇猛杀敌,军心大振,都说:“刘大将军越是遇到大敌越是勇敢。”昆阳之战,刘秀歼灭王莽号称的新朝百万大军,也打下了光复汉室天下的关键一仗。
    然而灭了外敌,还有内部的问题。刘秀的兄长刘縯也攻下了城池,兄弟两人在起义军中的名望越来越高,就招来了一些人的忌惮。
    为削弱刘秀兄弟的力量,这些人拥立了另一个刘氏宗族的刘玄作皇帝,刘玄自知自己无功受拥,战战兢兢中登了基,称为更始帝。后更始帝找借口杀掉了刘縯。
    刘秀悲痛万分。但他知道,此时若为兄长报仇,自己也会再招奸人陷害,起义军也会分裂,难以完成统一大业。强忍悲伤,刘秀在更始帝面前更加谦逊。见刘秀不与自己对抗,更始帝反而感到惭愧。
    各路起义军势如破竹,很快攻入了都城长安,王莽被杀,新朝灭亡。更始帝定都洛阳。
    刘秀奉命在洛阳整饬吏制时,总是穿着传统正式的汉朝官服,显得十分有威仪。而更始帝刘玄的将领们,服饰混乱拖沓,有的甚至穿着女人的衣裳,滑稽可笑。很多人见到刘秀一行,肃然起敬,老臣们流着泪说:“这才是大汉的风范啊!”人们内心就把汉朝的希望寄托于刘秀了。
    因兄长被害,在更始帝刘玄的朝廷中,刘秀很注意约束自己的言行。当时政局不稳,很多地方各自为政,需要朝廷出人收复,刘秀就被派往河北。隐忍的刘秀由此得以离开刘玄,开始了他凭借自己的声望和实力一统天下的征程。
    收复河北
    在北上平定河北的过程中,刘秀顺应民心,一路废除苛政,昭雪冤情,恢复生产,恢复前汉时的制度和官名,他的举措受到沿途民众的广泛欢迎。

    清陈士倌《圣帝明王善端录》册,汉光武帝一。(公有领域)

    刘秀治军严明,爱民惜民,所到之处,百姓争相送水送食,官员们馈赠财物和婢女给他。刘秀一律婉言谢绝财物,将婢女送回家与她们的家人团圆。刘秀的仁义、诚信感动了百姓,民间更加拥护爱戴他。此时周边的勇将贤士也都慕名而来,追随刘秀,“云台二十八将”多是此时归顺刘秀的。
    河北邯郸有个术士王郎,谎称自己是成帝之子,自立为王,声势很大,与刘秀抗争。刘秀凭借着他的军事天才和万众景仰的品德,一路收复了大半个河北,借助刘扬十万大军消灭了王朗。
    刘秀平定河北时,更始帝刘玄又迁都到长安,他整天沉溺在后宫,不理政务。新封的王侯大臣横行霸道,忙于搜刮财物。更始朝廷的腐败昏乱,让期盼汉室的百姓大失所望,四方到处起兵反叛更始帝。
    顺天意民心 登基称帝
    刘玄没有治国的能力,而刘秀大战昆阳、收复河北,一路身先士卒,此时的刘秀在将士心目中是功名显着、众望所归。
    刘秀手下大将就劝他称帝,刘秀看到还有多处寇贼没有剿灭,不想过早称帝。他继续向北扫荡,收降各地兵力,军队扩大到了近百万。
    至此,北方局势稳定,南方还有不少的割据势力,要进一步征讨,就需要稳定军心、鼓舞士气。
    长安眼看就要被叛军攻破,刘玄自己朝不保夕,更无力继承汉室大业。天下不能无主,众人都盼厚德大志的刘秀承载天命,一统天下。

    唐阎立本《历代帝王图》中的光武帝刘秀画像。(公有领域)

    民心所向,天意所归,在将领们再三请求下,公元25年黄历六月,刘秀在河北邢台千秋亭登基称帝,立年号建武,史称后汉,刘秀被称为汉光武帝。
    率仁义之师一统天下
    光武帝即位,攻打洛阳时,遇到更始帝的大司马朱鲔把守。刘秀派人劝降,朱鲔说:“我曾建议更始帝杀刘秀的哥哥刘縯,所以不敢投降。”
    刘秀爱惜朱鲔是个将才,立即让人带话:“我对着黄河水发誓,朱鲔投降,官爵不变,永不失信。”
    朱鲔很感动,于是让人把自己绑起来投靠了刘秀。刘秀率众欢迎,亲自上前解开朱鲔身上的绳索。他对朱鲔以诚相待,拜朱鲔为平狄将军,封扶沟侯。之后朱鲔一直在朝廷为官。
    洛阳安定后,刘秀派大将冯异向西,进攻占据长安的赤眉军。赤眉军兵败逃走,粮食断绝后不得不降。刘秀优待降将,下令宜阳县令将全县的厨师集中起来给十几万赤眉军做饭吃。
    赤眉军的将士们吃饱了饭,刘秀请他们在汉水边观看百万汉军军演,军演阵容宏大。光武帝对赤眉军的将领说:“朕不勉强你们投降,你们如果后悔,可以回去重整部队,再与我决战。”
    光武帝的仁义和汉军的雄威,让赤眉军敬佩不已,降将徐宣说:“不后悔,我们像婴儿见了慈母一样,只有欢喜。”于是,十几万赤眉军甘心情愿地归顺了刘秀。
    击败赤眉军,光武帝随即派兵向东,讨伐割据关东的诸多势力。经过四年的东征,光武帝掌握了中原大地,统一了东部,只剩下了陇西、巴蜀两地的余寇。
    光武帝整顿军马,公元30年,挥师一鼓作气进攻陇西、蜀地。公元36年初,陇、蜀全部平定。
    从28岁起兵到43岁,光武帝以“复汉室之业,定万世之秋”为己任,率仁义之师,用十五年时间统一了天下,开创了大汉朝的又一个一统江山的格局。@*#(待续)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汉纪‧汉纪三十》
    《东观汉记‧光武纪》
    《后汉书‧本纪‧光武帝纪》
    蔡东藩 《后汉演义》
    东汉‧王充 《论衡》
    (转自大纪元)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 大陆免翻网址:https://x.co/v7777 或 https://x.co/v777


  • 汉武帝反击匈奴 卫青初露头角

    作者:刘晓

    汉武帝破格提拔无实战经验的卫青,在公元前129年的战役中大败匈奴。(大纪元合成图)

    汉武帝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历史公认的汉武帝彪炳千古的一大功绩就是击退了盘踞在北方、时常侵扰汉朝百姓的匈奴,使北部边郡得以安定。其谥号“武”字,正彰显了其辉煌的“武功”。
    匈奴之祸与汉初政策
    秦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匈奴一度为大将军蒙恬击败,逃往漠北,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灭亡后,匈奴趁楚汉相争之际,再度崛起,并重新控制了中国西北部、北部和东北部的广大地区。汉王朝建立后,匈奴“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攻城屠邑,殴略畜产”“杀吏卒,大寇盗”,给汉政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安定北方,汉高祖刘邦曾亲率大军北征,但以失败告终,自己也差点丧命。此后,汉政权不得不采取和亲政策,出嫁公主,赠送丝绸、粮食等物品,以减少匈奴的侵扰。在军事上也是消极防御。在强调无为而治的文帝和景帝时期,上述政策得以持续,但这并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匈奴仍然常常侵扰汉朝北部边疆,杀人越货。
    不过,和亲政策也给了汉王朝修养生息的机会。到了汉武帝时期,国家呈现出一片富庶丰足的景象,国库充盈,百姓生活富足,这为汉武帝时期反击匈奴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打造精锐骑兵
    汉武帝在即位前,就不断听闻匈奴暴行,即位后,他一直做攻打匈奴的准备。军事上,汉武帝改革兵制,加强了骑兵的发展。以往西汉王朝的兵种主要有车兵、步兵、弓弩兵、骑兵、水师等,但威胁汉朝的匈奴则多是骑兵。汉武帝意识到,若想打败匈奴,必须是骑兵对骑兵,而汉朝的骑兵必须战马优良、骑士勇猛、武器精锐、训练有素、统帅杰出。
    这些汉武帝都一一做到了。他首先将官养苑马扩充到45万匹,同时选拔忠诚勇敢、武艺高超、擅长骑射的勇士,组成两支精锐的侍卫军,一曰“期门郎”,一曰“羽林骑”,使中国历史上“天子始有亲军”。
    汉武帝还大力扩充京城常备军——“北军”的力量,创设“八校尉”(屯骑、步兵、越骑、长水、胡骑、射声、虎贲、中垒),其中一半都是骑兵。为了让骑兵拥有精良的武器,他下令皇家兵器库(“武库”)大批量生产铁剑、铁刀、铁矛、铁戟、铁甲和弓弩,其中汉军骑兵最流行的兵器就是劲弩、长戟和战刀。
    劲弩即“铜弩机”,和秦弩一样,也是威力巨大的远射兵器。有种叫“大黄”的劲弩甚牛,历史上有名的 “飞将军”李广曾使用它射倒好几个匈奴将领。长戟,则是汉军士兵手中最主要的长兵器。
    一支威猛雄壮的骑兵军团被汉武帝打造出来,而这一点奠定了汉武帝在中国军事史上的地位。
    蓄势待发的汉武帝等待着一个合适的时机,发动对匈奴的反击。
    卫青初露锋芒
    公元前133年,三十万汉军埋伏在马邑 一带,企图引诱匈奴单于入侵,一举歼灭。但计谋被单于识破,未等汉军合围就撤走了。从此匈奴更加剧了侵扰,汉朝北部从今陕西北部至辽宁西部一线无不受到骚扰掳掠。汉武帝选择了隐忍不发,积极备战。
    时隔四年后,即公元前129年,匈奴再度大举侵扰汉朝,一直深入到今天河北张家口一带,他们一路烧杀抢掠,汉朝百姓苦不堪言。一封封十万火急的奏章被送到汉武帝手中。龙颜大怒的汉武帝对身边的近侍大吼道:“朕正准备讨伐匈奴,他们竟自己找上门了!”
    汉武帝随即召见卫青、公孙贺、公孙敖、李广,任命他们为出征匈奴的将军,并申明此次的战略意图,即采取分兵突袭策略,在边境要塞教训匈奴人,让他们领教大汉的军威,但不要深入敌境,等做好充分准备后再给予重击。四位将军各领一万人马赶赴边境。
    这四位将军中卫青和公孙敖都是破格提拔的,此前并无实战经验。卫青曾是平阳公主家的骑奴,其姐姐卫子夫为汉武帝宠幸,后被立为皇后。但汉武帝并非是因此而提拔卫青的,而是因为他精于骑射,为人谦虚谨慎,行事果敢。公孙敖最初是汉武帝的骑郎,因救下被当时的皇后陷害而要被处死的卫青,而得到汉武帝的重用。
    对于汉武帝任用两个新人,百官多有质疑。汉武帝则认为卫青此役取得的战果不会比名将李广差。果不其然,卫青出发后,不拘泥于预定的方案,直捣匈奴人每年祭祀祖先、鬼神的政治文化中心龙城(今内蒙古锡林郭勒盟一带),俘虏了七百名措手不及的匈奴人。
    另外三路大军,公孙贺无功而返;公孙敖与匈奴交战,致七千名骑兵阵亡,因此被判死罪,后缴纳赎金,免罪为民;而最为大家看好的李广将军则遭遇了匈奴的伏击,侥幸逃回,亦被贬为庶人。
    这样的结果一方面让汉武帝很痛心,但另一方面,亲手提拔的卫青所取得的胜利,不啻是对匈奴人的沉重打击,这又让汉武帝很高兴,他当即封卫青为关内侯。
    第二年,匈奴人疯狂报复,突袭了汉朝守边军队,杀死了辽西太守。汉武帝决定再次发动针对匈奴的战役。而这一年,卫子夫生下了汉武帝的第一个儿子刘据,随后被立为皇后。汉武帝更加重用卫青,交给他三万精锐骑兵,北出雁门,集中兵力歼灭匈奴军队;同时派将军李息率军牵制匈奴人,配合卫青作战。二人不负众望,杀死匈奴数千人,取得了胜利。
    这是汉武帝反击匈奴以来的第一次真正的胜利,朝廷上下大受鼓舞。汉武帝也是喜不自禁。(未完待续)@#
    点阅【千古英雄人物之汉武帝】系列文章。
    (转自大纪元)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 大陆免翻网址:https://x.co/v7777 或 https://x.co/v777


  • 八斤半的草鞋 孙思邈时来运转

    孙思邈感叹世风日下,世俗之人追求名利,巧取豪夺,贪得无厌,最后放纵而亡。孙思邈说,只有修养“道德”,不祈求善报,而自有福报;不祈求长寿,而自延寿命。
    孙思邈,是隋之前到唐初陕西西耀人,(581年-682年)享年102岁。隐居终南山。他七岁开始上学,每天能诵读一千多字。二十岁左右时,他喜欢谈论老庄和百家学说,也喜欢阅读佛经。当时的洛阳总管独孤信见了他之后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圣童,只怕他器大识小,很难被任用。”后周宣帝之时,孙思邈以王室多变故的原因,去山里隐居了。隋文帝辅政的时候传令让他做国子博士,他却称病不受。并对周围亲近他的人说:“再过五十年,应当有一个圣人出世,那时候我将助他济世救人。”
    五十年之后,唐太宗李世民即皇帝位,把他召到京城,非常感叹他的容貌之年轻,对他说:“看见你,我因此懂得有道的人实在应当受到尊重,仰慕,广成等神仙确实不是虚传。”太宗再三要授给他爵位,他坚辞不受。唐显庆四年,唐高宗召见他,请他做谏议大夫,他再次坚辞不受。上元元年时,他托病请求还乡,高宗特赐良马给他,并把鄱阳公主的城邑赐给他居住。
    他一生一边行医,一边采药,曾先后到过陕西的太白山、终南山,山西的太行山,河南的嵩山以及四川的峨嵋山等地。广泛搜集单方、验方和药物的使用知识,在药物学研究方面,他为后人留下了《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本巨著。这两部著作被誉为中国古代医学的百科全书,起到了上承汉魏,下接宋元的历史作用。日本在天宝、万治、天明、嘉永及宽政年间,曾经多次出版过《千金要方》。孙思邈仙逝之后,人们将他隐居过的“五台山”改名为“药王山”,并在山上为他建庙塑像,树碑立传。每年农历二月初三,当地民众都要举行庙会,庙会时间长达半月之久。
    八斤半的草鞋
    孙思邈在高山随师学医多年,因为学得勤奋刻苦,加之人品医德深得师父赞许,所以尽得师父真传。临下山辞别师父时,师父谆谆告诫他:“人间的事皆有定数,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消磨了济世救人的愿望,相信你更不会做出败德害人、有辱师门的事来。初衷不改,必有大成。”
    孙思邈含泪拜别师父下山之后,谨遵师父的教诲,全心全意的给人们看病。但事与愿违,不管他走到哪里,不但治不好病,而且一出手病人就死。人们指责、谩骂他,后来简直象躲避瘟疫一样赶走他。他不但要忍受风餐路宿的苦难,更要承受人们风刀霜剑的折辱。
    有一天,他终于承受不住了,便含泪回山向师父一诉苦衷,师父没有责备他,只是慈祥的看着他,语重心长地说:“你所受的苦我都知道,但这只是个过程,等你时来运转的时候一切都会改观。不要灰心,你的草鞋长到八斤半的时候就好了。”
    孙思邈再次拜别师父下山,同样又经历了以往的遭遇,但他不灰心、不气馁,在苦难中激励自己。有一天他穿行在一个涝泥塘子里,把草鞋几乎都拽碎了,好不容易走出塘子,倚在一棵大树旁用揉韧的草编穿捆绑草鞋,完事之后一看草鞋又肥又重,没办法也只好穿在脚上。
    过不多时,忽然一队送殡的伴着哭声经过这里,而抬的棺材里还往外滴着血。孙思邈走过去仔细观察一下血迹,心里顿时明白人还有救。所以就追上去高喊:“站住!站住!人还有救,人还有救……”
    人们先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在说胡话,他让人们把棺材放下,人们就更不听他的了。因为当地有个习俗,出殡途中放下棺材不吉利。没办法,他只好边随着走边说:“人是难产死的对不对?不但孩子没生下来,大人也流血不止疼死了,直到入棺出殡还滴着血。这人还有救,赶快放下棺材,不然就来不及了。”
    人们听他说得全都对,就象亲眼看见了一样准,所以便放下棺材,打开棺材让他治。孙思邈拿出一根银针,找准穴位扎了进去,时间不长,便听见产妇“啊”的一声醒了过来,众人也几乎是异口同声地惊呼起来,正在这时,又传出了孩子的清脆哭声,大人和孩子都得救啦!人们几乎欢呼跳跃起来。
    自此以后,一根银针救二命的事迹被人们广泛传为佳话。
    人们简直象奉神明般地把孙思邈请回家里,全家人是谢了又谢,拜了又拜,不知道怎样盛情款待才能报答这救命之恩。
    第二天,孙思邈执意要走,全家人苦留不住。送一些银钱作谢礼他也坚拒不收,只收下了一双新鞋。产妇的丈夫想把旧草鞋扔掉,孙思邈却怎么也舍不得,找秤量了量正好八斤半。
    自此,他更坚信师父的话,普救世人于疾病痛苦之中。说来也神奇,从此看病真是手到病除。当然“草鞋神医”的神迹也越传越广。
    (文转自明慧网)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 大陆免翻网址:https://x.co/v7777 或 https://x.co/v777


  • 【贤后传】成吉思汗一生珍爱的大蒙古皇后

    成吉思汗与孛儿帖画像。(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

    成吉思汗与孛儿帖画像。(公有领域/大纪元合成)   

    蒙古族世世代代都在歌颂她:“有日月一样的光明,大海一样的心胸。”
    孛儿帖嫁给了落魄的铁木真
    坐落在今蒙古境内的呼和淖日湖和察汗淖尔湖,一大一小,在阳光下相互映衬,被蒙古族的后世奉为神湖,因为成吉思汗孛儿帖的婚姻就从这里开始,是他俩一生心心相印的象征。
    成吉思汗的原名叫铁木真,九岁时 ,父亲也速该带他到他母亲的娘家部族,想聘娶一位姑娘为妻。当走到半路时,遇见了德薛禅。
    德薛禅见铁木真气象不凡,问明来历,便道:“我昨夜梦见一只白海青,抓着日月飞落到我手上,是个吉兆。今天你带着儿子前来,你这儿子面目生光啊!莫非我这梦应在你家郎君身上?我有一爱女,愿许配给郎君。”说罢,领着父子俩朝他家走去。
    他女儿孛儿帖,果然丰姿楚楚,比铁木真大一岁。也速该大喜,当时就定下这门亲事。

    图为柏林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波斯细密画册Diez Albums。(公有领域)
    孛儿帖所在的部落安逸富庶,但她无怨无悔地随铁木真远嫁了。示意图,出自柏林国家图书馆所藏波斯细密画册Diez Albums。(公有领域)

    也速该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娶亲回来的路上,遭到塔塔儿部杀害。他死后,铁木真一家受到其它部落的欺凌、离弃,铁木真不再有显赫的家族背景,变得一贫如洗,还时常被人追杀。
    再说孛儿帖。铁木真定亲走后,音信中断,生死未卜。她坚守着定下的婚约,每年祭祀时,还虔诚地祈求上天保佑铁木真平安。从十岁起,她默默等候了十年。
    这十年中,铁木真在为家族艰苦打拼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孛儿帖的诺言。终于,到十八岁时,他带上行粮,从千里之外,沿着克鲁伦河走了两三日,找到孛儿帖家。
    孛儿帖的父母明知铁木真家已经衰落,却毫无嫌弃、悔婚之意,高兴地将女儿嫁给了他。
    孛儿帖所在的部落安逸富庶,但她无怨无悔地随夫远嫁了,那是铁木真最落魄的时候。
    铁木真救回被绑架的妻子
    新婚之夏的一个夜晚,蔑儿乞人突然来袭。男人们纷纷骑上各自的马匹,混乱中,铁木真顾不上妻子,护着老母和年幼的妹妹,急速躲入山里。
    女仆将孛儿帖藏进牛拉的帐车,跑出没多远,车轴断了,孛儿帖成了蔑儿乞人的战利品。
    九个月后,铁木真为救出妻子,与札木合、王罕联盟,发动了人生第一场战争,并取得胜利,救回了妻子。

    图为柏林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波斯细密画册Diez Albums中的蒙古兵征战场景。(公有领域)
    蒙古兵征战场景,出自柏林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波斯细密画册Diez Albums。(公有领域)

    铁木真为自己的过失痛心不已,对爱妻深感愧疚,从此用一生的珍爱来补偿她。
    孛儿帖也毫无怨言地依旧爱着丈夫。这份深爱,使他们超越了那段战乱中的不愉快经历。
    孛儿帖深谋远虑 襄助成吉思汗开创帝国基业
    史书记载,孛儿帖“宅心渊静,禀德柔嘉”,不仅十分贤惠,而且深谋远虑,拥有过人的智慧。在成吉思汗开创帝国基业的过程中,几次重大关头,她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铁木真与札木合曾经形影不离,要好得像兄弟。后来铁木真力量强大了,札木合趁初夏迁移之际,对铁木真说:“咱们靠近山扎营住下,适于牧马;靠近涧水扎营住下,适于牧羊。”
    铁木真不大明白,回营后询问母亲,母亲没作声,孛儿帖说道:“听人说札木合喜新厌旧。如今到了厌烦咱们的时候了。听他的言语,是想算计咱们。咱们别扎营住下,就趁迁移与他们好聚好散,连夜赶路吧!”
    孛儿帖一语道破札木合的意图和品性,铁木真如梦初醒,连夜启程,到别处去扎营了。
    事实证明,那次是与札木合分道扬镳的最好时机,不然就可能被他兼并了。后来,铁木真势不可当,一步步推进霸业,两人的军队还发生过多次战争。

    拉施德丁所着《史集》(Jami al-Tawarikh)中描绘的成吉思汗加冕图。(公有领域)
    成吉思汗加冕图,出自拉施德丁所着《史集》(Jami al-Tawarikh)。(公有领域)

    萨满教巫师在蒙古人心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当时有个萨满教巫师叫阔阔出,为人骄横狂妄,先是挑拨成吉思汗与其弟合撒儿的感情,又当众羞辱成吉思汗的幼弟。
    如何处置阔阔出,成吉思汗一时之间未能决断,孛儿帖流着眼泪进言:“他们对你的兄弟这样侮辱,成何体统?万一你这柱石般的身体倒下了,他们会让谁来治理你聚集起来的百姓呢?”这番话使成吉思汗意识到铲除阔阔出的必要,他默许小弟动手,除掉了阔阔出。
    从此,成吉思汗摆脱了巫师干政,迈出了政治、军事上真正独立的关键一步。

    孛儿帖画像。(公有领域)
    孛儿帖画像。(公有领域)

    “日月一样的光明 大海一样的心胸”
    孛儿帖为铁木真生了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她束起腰,绑起头发,含辛茹苦把他们养大;为了他们的温饱,自己常常忍受饥饿。
    在她的抚养教育下,四个儿子从只有马的后胯那么高,个个长成13世纪—14世纪亚欧大陆的风云人物,分别统领四大汗国,成就了大蒙古帝国的宏大版图。她教育儿子不要为争夺汗位而闹分裂。成吉思汗病逝后,三子继承了汗位,四子的儿子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实际上,孛儿帖一度成为大半个世界的“国母”。

    14世纪的波斯细密画,描绘成吉思汗将帝国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公有领域)
    成吉思汗将帝国分给自己的几个儿子。图片出自14世纪波斯细密画。(公有领域)

    为人妻母、儿媳,她又那么平凡。细心照料丈夫的起居,上对婆婆孝顺,下对弟妹们关爱。
    成吉思汗大多时间征战在外,草原深处的大本营就交给孛儿帖守护和打理。她把一切管理得井井有条。甚至有一次,她还以非凡的组织才能,沉着冷静地指挥老少妇孺,击退了卓尔其人的突然袭击,使家园避免了一场灭顶之灾。
    成吉思汗对这位劳苦功高的结发妻子长期专宠,很久以后才纳妾。身为帝王,他纳妾时还犹豫不决,生怕伤害了夫妻感情,最后还是由帮忙疏通的大臣对孛儿帖开的口。孛儿帖听后一时哽咽,低声抽泣,但为了她最敬最爱的丈夫,最终点头默认了。
    随着成吉思汗征战欧亚,越来越多的佳丽来到后宫。对于和丈夫多年患难的女人来说,谁愿意在丈夫事业刚有起色时,与他人分享丈夫的爱呢?可是,孛儿帖以她的宽宏大度做到了。她任由两个贵妃常年陪伴在征战的成吉思汗身边,自己却独守寂寞,还要为后妃们提供一个个“汗尔敦”(蒙古宫帐),安顿她们的起居,平衡好后宫的关系。

    图为柏林国家图书馆所藏的波斯细密画册Diez Albums中描绘的蒙古帝国皇后筹备飨宴的场景。(公有领域)
    孛儿帖要为后妃们提供一个个宫帐,安顿她们的起居图。示意图:波斯细密画册Diez Albums中描绘蒙古帝国皇后筹备飨宴的场景。(公有领域)

    然而,孛儿帖始终居于第一汗尔敦——成吉思汗的正宫。她是嫡皇后,也是正宫皇后,一生得到成吉思汗最高的敬重和珍爱,直到年迈都是如此,有着其他后妃无法比拟的地位。
    孛儿帖卒年不详,成吉思汗过世时,她尚在人间。在她身后,元世祖忽必烈追谥她为光献皇后,元武宗海山又加追谥号为光献翼圣皇后。@*#
    (转自大纪元)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 大陆免翻网址:https://x.co/v7777 或 https://x.co/v777


  • 得贤则安 失贤则乱

    唐朝的“开元盛世”与“安史之乱”,同时发生在唐玄宗的时代,是历史上“得贤则安,失贤则乱”的一个典型事例。我们今天就来讲讲这段历史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少年时就有大志,一言一行很有主见,他因平定韦氏之乱被立为太子。即位后,他首先果断的铲除了专权跋扈的太平公主及其党羽,并平反冤假错案,把年号改为开元,表明自己励精图治,再创唐朝伟业的决心。
    他针对当时的吏治混乱、朝政腐败,表示要任人唯贤,提拔贤人做宰相。人们都说他“慧眼识贤相”,如著名的宰相姚崇、宋璟、张九龄、韩休都是他亲自选拔任用的。
    姚崇办事果断,他因为向唐玄宗提出了十条建议而被器重,做了宰相。十条建议包括了广开言路、奖励正直大臣、勿以权谋私等,唐玄宗基本上都按照姚崇的建议执行了。
    姚崇之后是宋璟,他也很重视对人才的选拔任用,虽然他掌握朝政大权,但决不徇私枉法,相反,对自己的亲属还更加严格的要求。一次,他的远房叔叔在参加吏部的选拔时,对主考官说了自己和宋璟的特殊关系,希望能予以照顾。这事被宋璟得知后,不但没有为他说话,反而特地关照吏部不给他官做。
    唐玄宗既知贤,也敬贤。姚崇、宋璟一心向公,唐玄宗视之如同唐初名臣房玄龄、杜如晦,每次晋见,唐玄宗都要站起来相迎;离去时,则要离门相送,其敬贤之心由此可见一斑。
    张九龄,人称“布衣宰相”,他也是凭借着自己出众的品德和才华被唐玄宗相中。张九龄为相之后,也象唐玄宗那样看重人品而不是看其背景。他一直主张要公正选才,重在品德。同时,对于唐玄宗的过错,他也及时指出,加以劝谏,不因为皇上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就隐瞒实情。
    唐玄宗前期,由于知人善任,礼贤有加,在他的周围聚集起大批贤能之士。当时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据《新唐书》记载,开元年间“海内富实,米斗之价钱十三。” “道路列肆,具酒食以待行人。店有驿驴,行千里不持尺兵。”当时,全国都富裕殷实,一斗米才值十三钱。路边排列着各种店铺,为行人提供酒菜。店里还有作为脚力的毛驴,行走千里之外也不需要带着兵器。
    诗人杜甫在《忆昔》中写道:“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唐玄宗到后期,变得骄傲起来,越来越爱听阿谀逢迎之词,贪图享乐,宠信并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终于导致“安史之乱”的发生,盛世辉煌不再。
    李林甫最善于揣测唐玄宗的心意。一次,唐玄宗想从洛阳回长安,但宰相张九龄等人说,秋收还没有结束,皇上此时上路会骚扰沿途的百姓,影响生产。李林甫在张九龄走后却对唐玄宗说,长安和洛阳是陛下的东宫和西宫,陛下愿意什么时候来往就什么时候来往,不必再等以后,至于妨碍了农民秋收,免了他们的税收就行了。唐玄宗很高兴,照计而行,于是越来越信任他。李林甫就找机会诬陷张九龄等人,终于使唐玄宗将这些敢于直言的宰相罢官,让李林甫当上了宰相。
    李林甫掌权之后,嫉贤妒能,广结私党,排除异己,陷害好人。他嘴里说的话很好听,但心里却阴险毒辣,成语“口蜜腹剑”即出自于此。他堵塞言路,一次,他恐吓众官员说:“你们见过平时作仪仗用的马匹吧?只要乖乖按令行事,可以吃到三品料食,待遇够高吧,一旦有嘶鸣的,马上就被淘汰,到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李林甫病死后,又是杨国忠掌权,致使社会政治更加黑暗。唐玄宗宠幸贵妃杨玉环,倦怠朝政,过着奢侈腐化的生活。杨国忠作为杨贵妃之兄长,其权势无人能比,不仅当了宰相还兼任四十多个其它的职务,杨氏一族开始飞黄腾达。
    杨国忠一手遮天,朝政混乱。当暴雨造成灾害时,玄宗询问灾情,杨国忠却找了一个大个的禾苗给玄宗看,说雨大但没有影响收成。当下边的官员报告灾情,请求救助时,他大发雷霆,竟然免其官职,令对其严惩,后来没有人再敢说真话。他拉帮结派,贪污纳贿,坏事做绝。
    随着各种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化,军阀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了“安史之乱”,起兵反唐。因唐军很多将领骄横跋扈,军队毫无士气,不战而逃,叛军很快席卷了大片地区,直逼京城的“东大门”——潼关。朝中无人迎敌,玄宗只好起用已告老还乡的正直忠勇的老将军哥舒翰,统领着临时拼凑起来的二十万大军去前线镇守潼关。
    哥舒翰上奏皇帝说:“安禄山不得人心,只要我们坚守城池,他们内部就会发生矛盾争斗,等他们的力量减弱,我们再出兵征讨,定能获胜。现在出兵定中埋伏。”当时远在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也上书给皇帝:“潼关天险,足以坚守,不可出击,待援军到达,一举可破。”可是杨国忠妒嫉哥舒翰权重,怕其将来对自己不利,一再怂恿唐玄宗让哥舒翰出兵,唐玄宗听信杨国忠,接二连三下旨令哥舒翰出兵。哥舒翰只得率军出关迎敌,果然中了埋伏,致使唐军大败。哥舒翰被抓,因誓死不降叛军,被安禄山杀害,最后潼关失守。
    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途中禁卫军将士发动兵变,要求唐玄宗立即将杨国忠、杨玉环正法,以向天下谢罪,唐玄宗无奈,只得杀了杨氏兄妹。而这时唐朝已经衰落,战乱不断,民不聊生了。
    纵观贤才得失与国家安危的历史,不管任何时局,只要他以才自恃,缺德妄行,亲小人而远贤人,等待他们的只会是自取灭亡,因为无德乃人之大患。以史为鉴,以人为鉴,只有注重修身,才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明辨是非,择善而从,不与恶势力同流合污,不给坏人任何市场,才能政通民和、为民造福,为后世称颂。
    (转自明慧网)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 大陆免翻网址:https://x.co/v7777 或 https://x.co/v777


  • 康熙保清官创盛世 不爱钱官吏接踵比肩

    《康熙南巡图》局部(公有领域)

    “八一巡抚”张伯行“廉惠宣猷”

    张伯行(1651年-1725年)任山东济宁道时,正逢岁荒,便倾其家资购粮、制棉衣赈济灾民。布政使以其擅自动用“仓谷”上疏论劾,张伯行义正词严地说:“有旨治赈,不能算专擅。上视民如伤,仓谷重乎?人命重乎?”张伯行还督修黄河南岸二百余里大堤及马家港、东坝、高家堰水利工程,治理济宁运河,康熙赞其治河有方而有功,召见他并赐予其“布泽安流”匾额。
    张伯行任督抚时,曾作一《禁止馈送檄》,严禁属员馈送。檄文说:“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应耻实伤,傥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此即张伯行修身之金绳铁矩,也是百姓称其为“八一巡抚”美誉的来历。
    张伯行是当时的名儒,以直声浩气名传天下,他一生“读书自少至老,不厌不倦,虽鞍马舟车之上,未尝释卷”,以其身正为官一任,施惠一方,在江南任官数年,百姓称其“止饮吴江一杯水”。
    康熙称赞他说:“汝等皆大臣,当仰体君心,惠爱百姓。如张伯行为巡抚时,地方情形,米麦价值,皆不时奏闻,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也”“张伯行居官甚清,最不易得”,赐其“廉惠宣猷”匾额,表彰他是清廉仁惠的榜样。

    陈瑸“壁立千仞”

    “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的张伯行,与被称为“壁立千仞”的清官陈瑸(1656年7月17日-1718年10月27日)在当时被颂为“泰华两峰,同标峻绝”。陈瑸是张伯行举荐的,赴任四川提学道时,仅一仆相随,衣被一如布衣平民,在任上“杜请托,一意甄拔人才”“清介公慎,杜绝苞苴”。
    陈瑸任台厦道时,将应得银三万两,全用于公事。陈瑸超擢为巡抚时,单骑赴任,其僚属竟不知来者是何人。到任即弹劾纵役扰民的知府知县,并上疏禁加耗、禁馈送、崇节俭、怜贫苦等数项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康熙下诏嘉勉,谕以“躬行实践,勿鹜虚名”。一次,陈瑸在畅春园觐见康熙,君臣在澹宁居谈话。陈瑸奏言:“官吏妄取一钱,即与百千万金无异。人所以贪取,皆为用不足。臣初任知县,即不至穷苦,不取一钱,亦自足用。”

    北京畅春园恩佑寺及恩慕寺山门。(公有领域)

    康熙听罢,非常感叹,问起陈瑸如何来京,陈瑸答:“蒙抚臣给臣盘缠赴任。又到衢州见总督,总督说汝到任后应请陛见,皇上必叫汝去看;若无盘缠,如何去得呢!臣得总督给的盘缠,方能来京。”康熙感叹地说:“汝竟是苦行老僧一样!”
    一次,康熙对群臣说:“陈瑸生长海滨,非世家大族,又无门生故旧,而天下皆称其清。非有实行,岂能如此?国家得此等人,实为祥瑞。允宜从优表异,以鼓励清操。”“陈瑸居官甚优,操守极清,诚清廉中之卓绝者。”

    台南北极殿供奉的陈瑸像。(Pbdragonwang/Wikimedia Commons)

    清官彭鹏

    为官清廉者经常受到康熙的特殊眷顾。如彭鹏(1635年-1704年)秉公执法,为民作主,敢于伸张正义,其事迹被后人编成小说《彭公案》。康熙知道彭鹏清廉,在接见他时,赐给他内库帑银三百,并说:“知道你清正,不接受百姓的钱,这些钱给你养廉。”

    康熙保清官

    江宁巡抚慕天颜(1631年1月4日-1696年5月15日)则因为“自任巡抚以来,未闻有清廉之名”,被降级调用。康熙深知清官刚正不阿,贪官、奸佞之徒常嫉恨、造谣或诽谤,因而常加意保护,他曾宣布“萧永藻、富宁安、张鹏翮、赵申乔、施世纶、殷泰、张伯行,此数人,皆清官,朕皆爱惜保全”,“朕保全清官”、“使为正人者,无所畏惧”。
    他明察是非曲直,从不听信谗言,使贪墨之徒没有市场。
    在康熙的取士标准里,人品和操守是最为重要的,“节操清廉,最为紧要”。康熙朝名臣皆有君子之风,都有非常动人的事迹,始终如一,位愈尊而操守愈厉,志节弥坚。
    康熙率领群臣创造出一代天朝盛世,后称“康乾之治”,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一,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三分之一,百姓安居乐业,各地五谷丰登,使传统文化中修己安民的理想得以实现,使恪守“天理良心”“仁爱”等道德理念得以彰显。
    史载:“时天子广厉风节,群士慕效,吏治丕变。循吏被荐膺显擢者,先后踵相接”“久道化成,德洋恩普”。
    参考文献:
    《圣祖仁皇帝圣训》
    《康熙皇帝遗诏》
    《康熙朝实录》
    《清史稿》
    《清稗类钞》
    《碑传集》
    《钦定八旗通志》
    《午亭文编》
    《道古堂全集》
    《清耆献类征选编卷四》
    (转自大纪元)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 大陆免翻网址:https://x.co/v7777 或 https://x.co/v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