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才女】乘兴而作 语出天然的海棠诗

元宵走马灯谜会,人间好景正当前。图为清代孙温绘制《红楼梦》图画(公有领域)

八、九月间的一天,大观园里含章蕴秀的几位女子,黛玉、宝钗、迎春、惜春等,齐聚于三姑娘探春的秋爽斋。最怜惜女儿们的宝玉自然也不会缺席,捧着一枚花笺兴冲冲赶来。原来,生长于富贵繁华之地女儿们别有一番灵慧心思,正筹划着一桩美事——结社雅集,以诗会友。

起社的念头源自探春的诗意情怀,几日前,她因贪恋月色清景,流连于桐树下不忍就寝,以致感染风寒。她静思前朝人事,欣羡古人与三两知己在林泉山水吟诗作赋,往往成千古佳话。文采精华的探春素有见识,怎么忍心自家的韶光美景无人吟咏,虚度年华?而她心中更藏着一个壮志:闺阁诗作亦不逊于古今须眉。

待身子大好,探春立刻向园中广派请帖,汇集园中有才学者。引用花笺上的文字,此次结社,正是“孰谓雄才莲社,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

且看参与起社的,唯有宝玉一名男子,可是欲与女儿一较诗笔?非也,他身处于环佩裙钗中,更像是一位见证者、与有荣焉的欣赏者。

虽说是闺阁游戏,探春等人也当作正经事对待,头一件便是拟名号、定社规,一言一语,好不热闹。趁着众人兴致正浓,探春做主此刻先起一社,请“稻香老农”李纨出题,“菱洲”迎春限韵,“藕榭”惜春监场。

李纨想起方才府里抬进的两盆白海棠,便定了海棠诗。社中成员并没见过那两株海棠,竟是未赏而先吟。宝钗还道,诗赋乃寄兴寓情之作,不必等到亲眼见了再作。

出题人已是随意,限韵者更是全不操心,一切听凭天意。只见迎春从书架中抽出一本诗集,随手一翻是首七律,便定了诗体;再吩咐丫鬟随口说个字来,得了“门”字韵;最后让丫鬟从韵牌匣子中抽出四字,定了每句的韵脚。于是,宝、黛、钗、探四人便要以《咏白海棠》为题,各作一首韵脚为“门、盆、魂、痕、昏”的七律。

题目虽寻常,眼前却无物可寄兴,加之宝玉道“门、盆”二字不好做,可知不擅作诗的两位社长给大观园的公子姑娘们出了一道难题。

三寸长的“梦甜香”袅袅飞烟,构思时间倏忽即逝,四位社员构思的模样各有神趣。

探春最先有了诗句,提笔写来并修改了一回,第一个交了诗稿。宝钗在一旁沉静思忖,迟迟不肯动笔,一旦写出便交了作品,此时香还余一寸。

在探、钗冥思苦想时,黛玉仿佛身在局外,自顾自蹲在一旁无聊地打发时间;宝玉急得在回廊上踱来夺去,自然是为想不出好句子烦恼,但更多的,是看时间将尽,为黛玉着急。

宝玉先后道:“你看他们都有了。”“了不得,香只剩下一寸了!”“我可顾不得你了,管他好歹,写出来罢。”宝玉总算是在截稿前作了首像样的诗。

清代孙温绘制《红楼梦》图画(公有领域)

李纨准备点评诗作,又向黛玉催稿。黛玉不急不徐,先道一句:“你们都有了?”便在案前提笔一挥而就,掷与众人。好一个“掷”字,一个潇洒超然的动作,暗传黛玉才思之敏捷。眼前这几位才子佳人已是人间精华,而黛玉又在这几人之上,竟是不动声色,信手拈来!先前她不肯动笔,不睬众人,可真是吊足了宝玉与一众社员的胃口,还有无数读者的好奇心。

众人都知晓黛玉笔下的功力,自然赶来围观,只见署名“潇湘妃子”的宣纸上写道: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几乎是一句一声赞叹:“从何处想来!”“果然比别人又是一样心肠。”众人皆欲推此诗为上。

海棠花开,妩媚娇艳,多呈现一种较桃红色略深的淡紫红色。海棠花被古人视为“国艳”、“花中神仙”,“海棠红”也成为中国传统彩色之一。而贾府的海棠花却是稀有的白色,府中众姝能够未赏而作,可知她们外在的家世、内在的学识都是最顶尖的。她们咏海棠,自然不屑赞其富丽华贵,而是注重寄予个人的性情与修养,才不负曹公“清净女儿”的芳号。

清朝改琦绘所绘林黛玉(公有领域)

作为女儿辈的第一人,她的海棠诗起句便是不凡,从赏花人的姿态起句,半卷半掩,既有心一睹花容,又呵护备至,将周遭布置调整至最佳观赏环境。

再看这株海棠,非是人间凡品,故非冰玉不能栽培,因而也有梅雪一般的空灵仙姿。这便有了全诗的警句“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这句化用前人“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之珠玉,令白海棠兼具白梨、白梅之风致。

洁白的海棠仿佛从天上来,恰似月中仙人缝制的白色衣衫,而闺中多愁善感的少女正好可用它来擦拭泪痕。这便是颈联用意新奇的流水对,清雅的比喻更是巧思无双。

尾联既是写花,也在喻人。海棠难言,赏花人也无知音诉说一腔心事,花与人娇羞默默,独自面对西风,迎来又一个凄清的黄昏。

这首海棠诗,与诗社的其它同题诗相似,没有厚重的思想表达,突显的是才华一项,是红楼女儿们一次才情的切磋与绽放。黛玉这首诗将海棠的素白纤媚,与自身的袅娜风流展演得淋漓洒脱,似涓涓溪流顺势流淌,不着一丝雕饰痕迹。众人评此诗“风流别致”,实至名归。

如此人间罕见的佳作却未能在诗社夺魁,李纨将状元之位赐给“蘅芜君”宝钗。她道:“若论风流别致,自是这首;若论含蓄浑厚,终让蘅稿。”宝玉有心争论,黛玉对这个结果却不置一词,且看宝钗诗作: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李纨初赏这首诗,便道“这诗有身份”。到底是蘅芜君,起笔“珍重芳姿”便把名门淑女自矜自重的意态描摹出来。她本是朴素淡然的人儿,不爱花粉,不喜繁奢,难得她总能保持中庸温厚的性子,对谁都是一般的和善体贴。她笔下的海棠,无意艳压群芳,反而把院门深掩,生怕被人瞧了真容。而这不显山、不露水的姿态偏是“淡极始知花更艳”,洗净胭脂浮华之色,招来冰雪清洁之魂。

清朝改琦绘薛宝钗(公有领域)

她亦知“物不平则鸣”,大多诗作流淌着一股悲愁之情,而儒家的传统诗教讲究“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如果诗家一味地悲苦无限,岂不让人失去理性,而无法从诗中得到应有的教益?谦谦君子,温润如玉,是生命成熟而雍容的态度,也是宝钗平生修养的准则。所以她才说:“愁多焉得玉无痕?”昔年,舜之二妃泪洒竹林,从此竹子上便留下斑斑泪痕,是为“湘妃竹”。若玉也沉溺于人间悲情,恐怕也要像斑竹一样泪痕点点。宝钗此言,正是看淡人世情愁的沉稳大气,也是向世人委婉的善意劝诫。

宝钗之才不让黛玉,而她活得更现实,重德不重才,总以女德、女工为要,也时常以这种生活态度规劝身边姐妹。宝钗守拙而本分,不似黛玉的性灵飞扬。黛玉的文采只可兴叹,而宝钗的风度却可供人学习。是以李纨称赞潇诗,更推重蘅稿,或许因她身负管教贾府女儿们的责任,希望宝钗的作品能给诗社成员几分正向的启迪。

最绝的还是社后好戏。起社次日,湘云入了园子,和宝玉、众姐妹说笑,得知黛玉等人结社这等雅事,急得不得了,直说要入社,哪怕是扫地焚香也情愿。众人便把题目与韵脚告于她,请她补作诗方可入社。

谁知,湘云说笑中,心里便有了两首,不待推敲便要录出,惊得众人只是不信,说她们那四首已是想绝了,湘云哪有许多话说?只见湘云写道:

其一

神仙昨日降都门,种得蓝田玉一盆。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秋阴捧出何方雪?雨渍添来隔宿痕。
却喜诗人吟不倦,肯令寂寞度朝昏?

其二

蘅芷阶通萝薜门,也宜墙角也宜盆。
花因喜洁难寻偶,人为悲秋易断魂。
玉烛滴乾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那虚廊月色昏。

宝玉昨日说“门、盆”二字难作,湘云提笔写就,两首诗的意思竟截然不同。第一首言神仙降临京都,栽种一株白玉一般的海棠;第二首说鲜花香草长满了石阶、院门,身处如此优美雅致的环境,海棠花无论长在墙角还是盆中,都得其所了。而且“也宜墙角也宜盆”一句,不正是湘云随遇而安、随性洒脱的性格写照吗?而其它诗句亦是工整清新,不逊钗、黛。

清朝改琦绘《湘云醉眠》(公有领域)

最喜欢湘云的直率与憨直,她藏不住心思,一旦有了什么便坦然直言,有了诗意也立刻写就,而非故弄玄虚。她的才思之敏似乎更在黛玉之上。相比于黛玉,湘云的诗作则少了几分愁绪,多了十二分的爽利与豪气,为诗社注入诸多生气。

大观园首次结社赋诗,乘兴而聚,随兴而题,诸位诗翁各凭天分任性而咏,真真应了那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此后,诗社遂以“海棠”为名,不虚此名也!@*  #

(转自大纪元)了解更多,请记下天窗传媒网

海外网址: https://celestiallight.org